课程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思政>>重大工程资源库>>正文
 
公共建筑设计工程
2022-01-06 15:14  

公共建筑设计工程

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齐康、何镜堂等

 

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它还有一个名字是江东门纪念馆,因为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纪念馆先后多期工程的设计,均是由齐康、何镜堂等国内多位优秀的建筑大师完成。

1985815日,南京人民政府建成并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筑大师齐康设计的纪念馆一期建筑,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建筑由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成史料陈列厅、电影放映厅、遗骨陈列室及藏品库等,被评为“中国80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之一。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其整体设计寓意“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侧面看又像被折断的军刀,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面貌。展馆建筑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主持,整个展馆的设计构思可用“死亡、和平”来概括。1997年,二期工程竣工。此后,在经历了二期工程扩建等持续提升改变之后,201512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新馆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三期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三期工程的设计风格上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协调、呼应,又凸显自己的特色。二期工程主要凸显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

雕塑广场、集会广场、墓地广场、和平广场,雕塑广场每一位刚踏进的纪念馆参观者,都会被入口处的雕塑群震撼。最高的雕塑名为《家破人亡》,高达12.13米,寓意着19371213日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之后依次排列了十座铜制雕塑“市民逃难”,都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幸存者证言而制,再现了当年南京人民有家不能回、被迫逃难的情景。墓地广场南侧,是一组青铜《浮雕墙》。共分为劫难、屠杀、毁圮、祭奠四组浮雕。沿着浮雕墙向西,是被南京老百姓称之为“哭墙”的遇难同胞名单墙,上面每一组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次次的家破人亡。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三期工程竣工,共有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包括了新的纪念馆与纪念广场等。作为旧馆的扩建工程,新馆采用了与过去不同的叙述方式。比起原馆的肃穆感,新馆希望让人记住悲恸的同时,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和平的实现”。

  

 

二、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华黎

 

这是一个有益于当地传统资源保护以及促进社区发展的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腾冲附近高黎贡山下的一个村庄边上,该自然村有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传统,其生产的纸原料为当地的构树皮,纸质淳厚、富有韧性和质感,当地称为新庄古纸,然而这种纸在现实中的应用仅限于茶叶包装和冥纸。这个村落发展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外部投资与本地村民合作,对手工造纸的工艺进行改进以提升纸的质量,同时设计研发纸的系列产品,扩大手工纸的用途和影响,并借此延续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而建设博物馆则是一个窗口,起到展示造纸的历史文化、工艺及产品,以及接待访客、文化交流等作用。南北长15m,东西长20m并有近1m的高差,坐落于龙上寨村口。周边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侧是进村道路,东侧是村子,西侧是开阔的田野,南侧则是一片树林,高黎贡山延绵于场地的北东两个方向。 

融入当地自然环境——1.运用当地的材料、技术和工艺,由当地工匠来建设。2.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体量组成一个建筑聚落,使建筑的尺度变小,能更好的融入环境。

融入当地人文环境——1.手工纸的生态价值,其绿色无污染与环境友善的制造方式,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2.手工纸的文化价值,纸本身真实地体现勒原材料地一些特征及制造过程的痕迹(甚至是缺陷)这种真实性体现出一种回归事物本身的态度。3.在材料的选用尽可能采用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避免使用混凝土这一种给环境造成更多负担的材料。4.在建构形式上尽可能反应材料、结构等元素内在的真实逻辑与性质,以及建造过程的痕迹与特征。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粤ICP备05008833号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校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29号 邮编:510090  

粤ICP备05008833号